新闻资讯
如果不杀袁崇焕,明朝会好些吗-?袁崇焕不死能保住明朝吗_1
对明朝袁崇焕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,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。
天启二年(1622)正月,袁崇焕奉例入京朝觐,御史侯恂慧眼识英雄,荐袁崇焕为兵部职方主事,负责镇守山海关。袁崇焕刚到任所,便深夜单骑出关了解地形,回来后便称:“予我军马钱谷,我一人足守此。” 虽是口出狂言,但这番胆识和勇气,也着实让人佩服。不久,他便被升为山东按察司佥事、山海监军,成为驻防边疆的一员勇将。
在兵部尚书孙承宗的大力支持下,袁崇焕在辽东筑宁远城,恢复锦州、右屯等军事重镇,使明的边防从宁远向前推进了二百里,基本上收复了天启初年的失地,他又采取以辽土养辽人、以辽人守辽土的政策,鼓励百姓恢复生产,重建家园。还注意整肃军队,号令严明,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。 由于治边有方,天启三年,袁崇焕得升为兵备副使,不久又升为右参政。
天启六年(1626)正月,后金国主努尔哈赤率八旗健卒十三万前来围攻宁远。袁崇焕刺血为书,誓师全军,表示誓与宁远城共存亡。在他的感染下。“将士咸请死效命”,同仇敌忾,士气高涨。 袁崇焕令城外守军全部撤进宁远城,坚壁清野,又亲自杀牛宰马慰劳将士。他还将全部库存的白银置于城上,传令,有能打退敌兵,不避艰险者,当即赏银一锭。如临阵退缩,立斩于军前。为了增强火力,袁崇焕令人将城中存有的仿西洋“红夷大炮”架上城头,一切准备就绪,严阵以待。 二十四日,后金军兵临宁远城下。袁崇焕胸有成竹,邀朝鲜使者同坐战楼观战。突然一声炮响,后金军开始攻城。只见八旗兵丁四处散开,满山蔽野而来。袁崇焕一声令下,城楼上火炮齐鸣,弓箭齐发,后金军死伤惨重,只好退军。 次日,后金军重振士气,再次来攻,他们把裹着生牛皮的战车推到城墙根,准备凿城穿穴,袁崇焕立即亲率士兵挑石堵洞,又令城上大炮加强火力猛攻敌阵。后金军总帅努尔哈赤在营前指挥作战,忽被飞来的炮石击中,受伤坠马,血流不止。后金军见主帅受伤,匆匆收兵退去。在归途中,努尔哈赤病情加重,死于军中。
崇祯帝登基之后,日夜思得良将解辽境之忧。“延臣争请召崇焕”。崇祯元年四月,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,督师蓟、辽,兼督登、莱、天津军务。 七月,袁崇焕应召入京。崇祯帝亲自在平台召见他,与他商量平辽方略。崇祯帝道:“卿万里赴召,忠勇可嘉,所有平辽方略,可具实奏来。”袁崇焕一听今上如此信任自己,锐意平辽,一时热血沸腾,便不假思索地答道:“所有方略,已具疏中。臣今受皇上特达之知,愿假以便宜,五年而建部可平,全辽可复奏。” 崇祯帝一听五年便可复辽疆,真是喜出望外,也慷慨地答道:“五年复辽,便是方略,朕不吝封侯之赏,卿其努力以解天下倒悬之苦!卿子孙亦受其福。” “五年复辽”,谈何容易?袁崇焕不知,自他离职后的这一年,东北边防已现出了巨大的变化。从明军方面而言,继任的督抚多贪赃冒赎,克扣军饷,多次激起士兵哗变,军心涣散。锦州、大凌等要塞也相继失守,边防一触即溃。而皇太极即位以来,更加注意调整满汉关系,逐渐开始封建化过程,国力大增,八旗兵的作战能力大大提高,皇太极也在战斗中总结出了对明作战的经验。因此可以说,在东北边境,清军的实力大大胜于明军。 在力量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,袁崇焕声称“五年复辽”很显然是不切实际的。
袁崇焕刚到御辽前线,即遇上了驻宁远的士兵因长期缺饷而哗变。他当即单骑入营,惩治了贪虐的将领以抚军心,又将兵变为首者枭首示众,以严明军纪。为了从根本上稳定军心,他连连上奏,要求朝廷发饷济远。 崇祯帝见袁崇焕到边境未立一战功,请饷之奏却频传,心中颇为不悦。在召集众臣讨论时,崇祯帝没好气地说:“将兵者果能如家人父子,自不敢叛,不忍叛。不敢叛者畏其威,不忍叛者怀其德,如何有鼓噪之事?” 站在一边的礼部右侍郎周延儒听出了崇祯帝的弦外之音,趁机挑拨,说什么军事哗变实非缺饷,而是另有隐情。崇祯帝一听,对袁崇焕的十分信任顿时减去三分,虽然勉强发去了军饷,但心中却开始怀疑袁崇焕恃边逼饷以充私囊。 不久,又传来了袁崇焕擅杀皮岛守将毛文龙的消息。毛文龙原系辽东明军将领,辽东失陷后撤到濒临朝鲜的皮岛上,他在岛上择壮为兵,多次袭击清军后方,有力地牵制了清军的南下。但毛文龙恃功跋扈,根本不听袁崇焕的指挥,反而虚功冒饷,诬袁崇焕克扣了他的军饷。 为了统一边防号令,袁崇焕借督饷赴皮岛之机诱捕毛文龙,先斩后奏。崇祯帝接到袁崇焕的奏疏,心中十分恼怒他竟敢不经圣裁擅杀边将。但碍于自己曾亲赐尚方宝剑,又指望袁崇焕早日恢复辽境,所以还是强忍怒气,“优旨褒答”。还“传谕暴文龙罪,以安崇焕心”。
崇祯二年(1629)十月,皇太极率大军避开袁崇焕的防地,从蒙古绕道入关。由于蓟州一线边防松弛,使得清军轻易攻破,很快便会师于遵化,直逼京师而来。 袁崇焕得知清军入关的消息,心急如焚,立即亲率精锐部队,马不停蹄,急赴京师救援。他们赶到北京城外,与围攻广渠门的清军交锋,一场恶战,清军败退。 崇祯帝在城内得知袁崇焕援军已到,十分惊喜,连忙发饷犒师,并命各路勤王军统归袁崇焕调度。袁崇焕担心所部日夜奔驰,马卒疲怠,请求入城休整再战。但遭到了崇祯帝的坚决拒绝,只好移师城外驻防。 皇太极见又遇劲敌袁崇焕,心中又恨又怕,决定利用崇祯帝多疑猜忌的性格,借崇祯帝之手除去心头大患。他首先假拟了两封所谓的“密信”,让部下有意“丢失”在明军经常出没的地方,信中以自己的口气约袁崇焕私下议和。此信一传开,京城中人心惶惶,怨谤纷起。 那些往日与袁崇焕有隙的朝臣也趁势“诬其引敌协和,将为城下之盟”。崇祯帝正在半信半疑之际,两名从清营中逃回来的宦官又报告说在清军中亲耳听见将士议论,称袁崇焕已与清主和议,不久将不战而献北京。 崇祯帝至此深信不疑,当即传令袁崇焕入见,趁其不备将他逮捕下狱。崇祯三年(1630)八月十六日,以“谋叛欺君罪”将袁崇焕处以磔刑。 直到后来清军入关后,人们方知所谓的袁崇焕通敌不过是皇太极的反间计,那两名逃回的宦官是清军有意识让他们听到议论后又故意放归的。崇祯帝轻率疑臣,自毁长城,致使袁崇焕忠心报国却含恨九泉
如果不是吴三桂引清兵入关,会被清统治吗-?如果没有吴三桂,清军能入关吗_1
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是因为陈圆圆吗,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,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,给大家一个参考。
吴三桂是明清之际争议性极大的一位人物,其中就公元1644年投降清朝一事,在史学界都是备受争议的问题。在清朝初年私家史书中对吴三桂为何会投降清朝这一问题,其看法就各不相同,有的说他是为了借清兵之手为父报仇,也有人说他是故意为之。总而言之,众说纷纭!
除此之外,还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观点,那就是认为吴三桂之所以降清主要是为报爱妾陈圆圆被夺之仇,也就是我们熟悉的“冲冠一怒为红颜”。关于这一点,在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吴伟业的《圆圆曲》中就有很好的表现,而这一观点则就成为了世人评价吴三桂的主流观点。
那么问题来了,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手握重兵,为何要投降清朝,引清兵入关呢?难道真的是因为陈圆圆吗?说来你可能都不相信!
吴三桂——剧照
其实,关于吴三桂降清的原因,从近代以来就发生了巨大的改变,很多学者基本上都否决了之前的主流观点,也就是“报爱妾陈圆圆被夺之仇”。更多的原因在于:李自成对吴三桂招抚策略的失误,从而才导致了吴三桂降清!为何这么说呢?
我们知道,自李自成攻破北京之后,并没有实行所谓的“仁政”来安抚城中百姓,从而稳固自己的大顺政权。而是在京城内实行了残忍的“追赃助饷”政策,纵兵搜刮明朝官吏家中的财物,当然也包括城中百姓。大顺军在京城内杀人放火,无恶不作,而吴三桂一家自然也不能幸免。
李自成——剧照
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推翻了明朝的统治,这原本就已经给身为明朝忠臣的吴三桂带来了亡国之恨,而现在吴三桂正欲投靠大顺政权之际,李自成却未能保护好他的家人,反而与其他明朝官员那样遭到残忍洗劫,此时的吴三桂可以说是集国仇家恨于一身,就等着找机会爆发了!
现在,吴三桂再也不可能投靠李自成了!当然了,但这里我们也不要单纯地以为,吴三桂之所以降清是因为要报这国仇家恨,实际上吴三桂降清是为了保全自己的个人利益而已。按照当前的局势来说,大顺政权不得民心,迟早会灭亡的,而清朝军队实力很强,吴三桂断然不能与之匹敌。既然不投靠李自成,独树一帜也不现实,那只有投降清朝。更何况,此时李自成的大军已经兵临城下了,吴三桂只能选择求助于清军。
陈圆圆——剧照
所以在当时的局势下,吴三桂只能选择投靠清朝才能最大程度上保全自己的利益。
陈圆圆作为吴三桂的爱妾,在吴三桂心中的地位我们根本无从得知,如果仅凭一句“冲冠一怒为红颜”就简单断定这就是吴三桂降清的主要原因,可以说是十分不严谨的。当然了,在得知自己爱妾被夺之后,吴三桂“一怒”也是在情理之中的。但这也并非就是直接导致吴三桂降清的原因。
不管是选择投靠大顺政权,或是选择投靠清朝,吴三桂必然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才决定的。当然,这其中既有客观形势的影响,也有个人取向因素的影响。但无论是哪一种因素,吴三桂最终选择了清朝抛出的橄榄枝,也可以说是具有一定必然和偶然性的!
参考文献:《清史稿》、吴伟业.《吴梅村全集——上。